现代诗歌,是“五四”运动以后继承格律诗的传统,打破格律诗的束缚,借鉴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发展形成的。现代诗歌根据不同原则和标准,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,如叙事诗、抒情诗、散文诗、哲理诗、题画诗等。其特点是:语言白话、形式自由、内涵开放、自然清新。现代诗歌创作有一定的门槛,也有一些基础性的要求。

一、浓厚的兴趣

     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一个人的特长往往离不开兴趣。兴趣来自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,有了这种热爱,就会有一种原动力,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。

      我对诗歌的爱好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。那时候不善言辞,课外时间都用来读诗写诗,时不时在学校油印的小报上发表小诗。虽然没有稿费,但能赢得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目光,心里也美滋滋的。只是,在那个“口号漫天飞”的年代,我对生活和命运还缺乏理性思考,用今天的眼光看,当年写出的诗歌难免其弊。

      高中毕业后,下乡到湖北荆门当知青,当民办教师,1975年我写过一首《广阔天地任飞翔》的小诗,无数次地在有风听风、有雨听雨的日子,在满地月光、遍地松针的小树林里念给知青战友听,后来这首诗在《长江文艺》发表。那是我第一次发表诗作,珍藏至今。

      回城后考上大学,做过企业会计、杂志编辑、公务员。一路走来,面对人生种种,我始终坚守这份热爱。

      这些年,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奔走,感知街井市巷或田间地头的种种况味,总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触动。歇下来的时候,沏一杯清茶,温一壶老酒,守着故居或异乡,守着诗歌,一天很快就会过去了。无数个深夜,我辗转反侧,为突然想到的一首诗,一个句子,一个词,披衣下床,把它们记录下来,然后搂着它们美美地睡一觉。

      到目前为止,我出版了《落叶与风无关》、《草木之心》两本诗集,写了八百多首诗。我想说,热爱生活,从热爱诗歌开始。

二、丰富的阅读

      阅读是一种积累,也是一种财富。大凡优秀的诗人,一生都在阅读。

      俗话说,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。写好现代诗同样要有古典诗歌的濡养,要有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底蕴,这自然需要阅读。少数口口声声喊着“上帝死了”,不屑我国优秀古典诗歌艺术的诗人,是写不出现代好诗的。

      我的阅读经历谈不上丰富,这些年阅读过《诗经》,阅读过普希金、泰戈尔、徐志摩、戴望舒、席慕容、海子、顾城……他们的代表作我几乎都能背下来。用不同时代的好诗滋养灵魂,安顿心灵,能够使我们的快乐、困顿和疼痛不断获得升华,成为生命中如影随形的风景。

      阅读不只是随机的,还要有的放矢:既要阅读自己喜欢的诗歌,也要阅读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,包括民间的优秀诗歌。诗歌不一定属于民间,但民间一定有高手,一定有好诗。余秀华便是最好的例证。

      阅读的目的不在于模仿,而在于悟道,在于消化吸收,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操。我以为,人生最了不起的字眼是“悟道”,就写诗而言,老师教不了你,网络教不了你,朋友和亲人教不了你,只能靠你自己日复一日地悟道。当你读到一首好诗,欣喜之余,需要安静下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创作,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手法,慢慢体会作者的语感、意境和创作技巧,从中受到启发。

      阅读不仅仅指诗歌本身,还应该阅读一些必要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,用于指导诗歌创作。

      现代社会,网络、微信、电子书屋发达,为我们阅读诗歌提供了便利。面对五花八门的流派,许多诗歌难以甄别,建议大家多阅读国内外名家诗作,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路子和方法。

三、创作的冲动

      诗歌的创作冲动,是指诗人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强烈创作愿望。诗歌首先是真实的,其次才是艺术的,离开真实性,诗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

      真正的好诗,离不开创作冲动,因为有冲动才会有真性情,真想法,才会有真情实感。也就是说,当你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感到非一吐为快不可时,才有可能迸发内在的灵感和活力,才有可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诗。反之,没有创作冲动,再有才华的诗人也不可能写出触动心灵的作品。

      诗歌的创作冲动源于触景生情,有感而发,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,更不是无病呻吟。我个人以为,诗歌不同于书法和绘画,时时可以挥毫泼墨。很多时候,诗人的才华只能在创作冲动中得以释放和展示。

      我曾听有些诗歌爱好者说,他们天天写诗,一天写好几首。我不知道这样的诗是否有生活基础,是否有创作冲动。我所了解的一些知名诗人,一年不过写十多首诗,甚至更少。

      2013年底,我陪深圳诗人剑兰去归元寺数罗汉,当时要过年了,寺院雪花飞舞,人头攒动,香火旺盛,罗汉堂内,罗汉们神态各异,笑容可掬,不为外界喧哗所动。之前多次到过归元寺,没有写诗的冲动,这次颇有感触,写了一首《在归元寺》:“雪先于我抵达/寺院白着,古槐的筋骨白着/善男信女们/在香火中融化/从一座殿堂走向另一座殿堂/钟声悬浮,雪花拍打佛门/五百罗汉一动不动/仿佛雪/从来没下过”。

      这首诗在《汉诗》刊发后,反响很大,先后有三位著名诗人在报刊发表诗评。今年初,部分诗人在武汉举办《在归元寺》品鉴会,归元寺方丈也参会建言。现在想来,还是得益于当时的“冲动”。

四、生活的积淀

      都说写诗有灵感,灵感从何而来?灵感虽有偶然性,但归根结底来自生活的积淀。现实中,不是有兴趣,有爱好,有阅历,有激情,有冲动就能写出好作品。一个人写一首诗,或许要不了一个时辰,但写一首好诗,则需要丰富而厚实的生活积淀,需要把外景转换成内景,使之情景交融,打动人心。一句话:需要穷尽诗人一生的阅历和心智。

      生活是诗歌永恒的源泉,每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都是一首诗,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着诗意。写诗的人,只有沉下来,把自己放低,用心体味,用心记录,用心发掘,用心感受大自然,感受社会的氛围、时代的潮流、生活的本质,才能使诗歌作品获得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。

      常说诗不厌改,一点不假。我想说的是,诗不厌“放”。这些年,我每写一首诗,都会将它搁置一段时间,然后用读者的视角去阅读和审视,反复打磨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
      我接触过一些写诗的人,他们写完一首诗后,往往是最得意、最亢奋的时候,总想急于呈现,急于发表,一旦得不到认可,就失去信心。其实,有时并不是诗歌整体不好,只是缺乏沉淀。

      2013年回乡时,看见栓叔家菜园的玉米地套种了土豆,我一边与他交谈,一边观察,写了一首《玉米地》。写后一直不满意,搁置半年,反复推敲,修改细节,2014年在《湖北日报》上发表。这首诗后来获得广泛好评,入选《21世纪中国诗歌大联展作品集》。《玉米地》“栓叔在玉米地里,套种土豆/他说,这好比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/施一次肥,可以收两茬/歇下来的时候/他坐在田埂上抽烟/看着高处的玉米和低处的土豆/六月的田野格外辽远/玉米们素面朝天,含而不露/土豆花使劲开着/它们长得,越来越像栓叔家的/二丫和三胖”。

五、基本的技巧

      现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手法很多,难以尽述,这里仅就意象、气息、留白等问题,谈点个人看法。

      意象,是融注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物象,如大自然的风雨、阳光、落叶、草木、飞鸟等,意象是诗歌的载体,其作用在于借景抒情,以象寓意,寄托情思。在古诗名句中,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、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、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等,都运用意象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。

      现代诗歌中,意象经营重于修辞。“意”与“象”的关系,表现为“情”与“景”的关系、“心”与“物”的关系、“神”与“形”的关系。做到物随心转,景由心生,才能把诗人对事物理解的高度从意象中表现出来。

      当然,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。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意象,更不是意象越多越好。

      气息,是指诗歌的韵律和调子。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,是文学的金字塔,是生活的一道风景。诗界有一句话:能诗不能文,不是好诗人。反过来说,能写出好文字是不是就能写出好诗歌呢?不一定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:写某一件事,或某一个人,可以写出一篇通顺流畅的文字,而写成分行的诗歌,读起来往往就不够舒服,这里就涉及到气息问题。气息好的诗歌,有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,朗朗上口,便于朗读,故而经久不衰,为世人传诵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气息是诗歌的生命。鉴赏一首诗歌的好坏,气息是必不可少的要件。

      现代诗歌诗无定节,节无定行,行无定句。气息好的诗歌断句、分行有曲线,有起伏,有断裂,充分考虑意象的独立和跳跃、语气态势的转折、情绪节奏的控制等因素,以达到抑扬顿挫的视觉效果。

      留白,说白了就是不可以把诗写得太满,让读者有丰富的联想空间,以达到片语百意、引人入胜的效果。现代诗歌理论认为,留白是诗歌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  格律诗讲究字斟句酌,惜字如金,现代诗也莫不如此。认为七绝比七律好写,是不对的,同样,就现代诗而言,认为短诗比长诗(组诗)好写,也是不对的。浓缩的是精华,真正难写的是短而有味的诗。

      下面,请大家看一组诗。《动车过江汉平原》“动车像一粒白色子弹/由南向北/一段一段切割/伤风的江汉平原/一半是风花雪月,另一半是/金戈铁马/仙桃、潜江、天门、荆州/那么多好听的地名/像一面面小旗帜/插在一马平川的田园,和水乡/我想多看一眼/一垄垄庄稼/还有炊烟袅袅的村庄/江汉平原越来越小/一眨眼/子弹就飞过去了”。

      诗中的子弹、炊烟、田园、水乡都是意象,子弹和炊烟是动态的,田园和水乡是静态的。在这个“一眨眼,子弹就飞过去了”的快节奏、高速度的时代里,人们渴望简约生活,渴望让子弹飞一会儿,渴望慢下来看一看越来越小的村庄,这是一种对比,更是一种心境。

      今年,我写了一首《自述》:“我从来没有把自己/当成诗人/在我看来,诗人不过是众多风景中/碍人眼球的风景/我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/不多言,不多语,不高谈阔论/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/闲的时候,我就写诗/写着写着就入迷了/不出意料的话,我也将成为/世俗眼中的/一帧风景”。

      这首诗发表在今年的《长江丛刊》,谈不上好,但气息是顺畅的,读起来很上口,仅供大家参考、借鉴。

      再来看两首诗:《村庄》“春天伊始,南上北下的人/背着故乡迁徙/村庄空得只剩下村庄/后山坡上的坟茔/一个紧挨一个,往高处爬/这让我想到/一些人离我们越来越远/另一些人/离我们越来越近”。《更衣》“芒种已过,梧桐们褪去褐色外套/露出好看的斑纹,和肉身/我也脱去一身旧装/和它们站在一起/我与它们的区别在于,我一生漂泊/还没有找到一块/生根的土地”。

      《村庄》是我前些年回老家给母亲上坟时写的,当时正月十五刚过,村里年轻人纷纷回到他们打工的地方,村庄空荡荡的,只见老屋山坡上的坟茔越来越多,越堆越高,让人感慨。《更衣》是我看到小区门口的梧桐“更衣”时,触景生情写就的,后在《诗刊》发表。两首诗都不足十行,意在表达什么,这里不一一赘述,留给大家想象。

六、深刻的内蕴

      内蕴,通常是借用一个或多个意象、转喻、形象词句来传情表意。写诗,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。其次是怎么表达,怎么运用物象和技巧虚实结合,以小见大,挖掘内涵。

      内蕴是诗歌的魂。我认识的一些诗歌编辑经常给我推荐诗歌,他们会说:这首诗真好,里面有东西。我知道,他们所说的“东西”,就是指诗的寓意和内蕴。

      写诗这么多年,我体会,创作一首立意高、寓意深、有内蕴的诗,太难。下面来看几首诗:《那时候》“那个老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/晒太阳,满头白发/与日光融为一体/我走过去,和他相邻而坐/他乐呵呵地看着我/仿佛等了我很久/再过些年,我也会和他一样/常来这里打发时光/那时候,我不戴面具/只是静静地坐着/听听鸟鸣/看看草叶上的露珠/吸一吸新鲜空气/那时候,我的世界越来越小/越来越干净”。

      这首诗是年前我面临退休,周日去东湖转悠,回来写的,今年在某杂志发表时,编辑将最后一句中的“干净”改为“美丽”,我很不满意。诗中的“干净”是我最得意的用句,也是这首诗的“诗眼”(诗眼是诗歌的聚光点,是最能表达作者用意,最能赋予读者想象的关键词句)。我之所以用“干净”,是因为我所看到的大自然是干净的,老人是干净的,鸟鸣、露珠、空气是干净的,而言外之意,红尘就不那么干净了(所以戴着面具)。

      2013年,我在《诗刊》第八期发表一首《一只风筝挂在树上》:“它被一棵老树揽在怀里/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/它还年轻,被风吹着/瘦得只剩一副骨架/它看着头顶上的天空,发呆/仿佛在怀想/有人牵引的日子/多么幸福”。

      这首诗中,“老树”、“天空”两个意象有讲究,老树栉风沐雨,阅历深厚,天空辽阔、高远,而相对于年轻的风筝(年轻人)来说,有人牵引是件幸福的事。其寓意很明显:人在高处时,应归于平静,不可好高骛远。正所谓“高处不胜寒”。

      再看我2014年在《星星》诗刊第三期发表的《二愣子》:“二愣子读不进书,初中辍学/平时寡言少语/左邻右舍的人/怀疑他有智障/父亲带他去新疆旅游/他没有去/二叔带他去吃西餐/他没有去/母亲要他把晾在阳台上的被子/收回来,他没有去/隔壁三丫头要他帮忙背煤气罐/他去了”。

      可能有人认为这种口语化的分行不是诗,或者不是好诗,这里姑且不论。在这首诗里,我向读者呈现出一个不想读书,不爱说话,不贪玩,不好吃,不做轻松活儿的“二愣子”。大家看到了,“二愣子”其实不愣,他有自己喜欢的人,他愿意为她去做体力活,这是不是人性的本能呢?细细想想,我们周围不乏其人。

      诗歌在疼痛的地方活着。诗歌的使命在于揭示人性的本能,反映事物的本真,这是诗歌的魅力所在,能量所在,也是这首诗的寓意所在。

      现代诗歌风格迥异,流派各立,仅我知道的就有朦胧派、先锋派、后现代派、网络派,等等。而在所有文学题材中,现代诗歌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是最不统一的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、认同和喜好。建议大家自在而为,不要“入流”,不要对号入座。我个人喜欢白描叙事的手法,习惯把诗歌写得轻一点,淡一点,静一点,冷一点,小众一点。我认为真正的好诗不需要修饰,不需要华丽的辞藻。当然,诗无定法,只要我们以诗为伴,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,就足够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赵武松(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原副巡视员)

上一篇:国企投资有黑洞

下一篇:债券违约不胜烦